二十四节气 | 立秋:诗词沁心,一路同行
中/国/传/统/节/气
立
秋
立秋
午后晴暖的阳光透过绿叶与玻璃洒在书页上,沁入心脾的是一股淡淡的墨香。依然清晰地记得,常常在大学繁忙的学业之外,到图书馆寻一处安静的角落,捧一卷唐诗或宋词,静静坐着,浅浅吟着,细细品味着,满口生香。即使初读时懵懂不解深意,却依旧沉浸于字里行间的意蕴,不可自拔,只觉一颗心也在随着作者的叙说而忽急忽缓。云卷云舒,最后一缕余辉渐渐将眼下的文字染成晕黄,天边只剩几缕残霞,仍旧不肯释卷。
最喜千载独步、卓然不群的李白,初读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,傻傻地模仿诗人举止,端来一杯茶水与一轮弯月对饮;为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”的深切情谊而感动,期盼自己亦能拥有恒久不渝的友谊;被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”的雄壮气势撼动一颗稚嫩的心灵,渴望有朝一日成长为国之栋梁;将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视为座右铭,激励自己即使遇上惊涛骇浪,也要斗志昂扬。
当然,也爱宋词的回味无穷与宛转悠扬。那一阙阙词令或短或长,每每诱惑着我去品尝婉约词人的惆怅,诱惑着我去感受豪放词人的爽朗。李煜将一腔国仇家恨寄于小令中,一江澄碧的春水滔滔不绝地东流,流去的何止是零落的桃花,更有那承载着悲欢离合的过往。似乎也能在落雨的梦醒时分,体悟柳永在杨柳岸晓风残月辞别故人的那种忧伤,隐隐约约地看到了一张张难舍难分的忧怨面庞。旷达如苏轼,也不免会在“缺月挂疏桐,漏断人初静”的无人深夜,有无尽的心事无人诉说,只能独自往来于庭树下,缥缈似“拣尽寒枝不肯栖”的孤鸿,叹一句“寂寞沙洲冷”。但更沉醉于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”的不染尘埃,心静如无风的湖面,不在意名利等身外诸物的得失,自能领会走出逆境的欣喜与舒畅。
唐诗宋词,让我在没有机会行万里路的青春岁月里,也能欣赏到长城内外的不同风光。风情旖旎的江南,秦淮河岸的小桥流水人家在斜阳下凝望远方,西子湖畔的映日红莲在晚霞中摇曳生姿,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钟声在月色下经久不绝;景象苍茫的塞外,一望无垠的戈壁滩曾几度孤烟直上,枯松倒挂的太行山曾几次风雨沧桑,九曲回环的黄河岸曾几番唢呐嘹亮。甚至,在“斜晖脉脉水悠悠”的呢喃中,能听见深闺女子对远行夫婿的担忧与盼望;在“雨打芭蕉到天明”的无眠中,能听见漂泊游子对故乡亲人的朝思与暮想;在“聚散苦匆匆,此恨无穷”的喟叹中,能听见多愁词人对相聚时刻的眷恋与珍藏;在“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”的豪情中,能听见戍边将士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与守望……
不时听到有人抱怨没有安静的环境和空闲的时间去读书,其实哪里不是读书的好去处?哪时不是读书的好晨光?爱读书的人,自然能在人声鼎沸的街头默诵一首诗词;爱读书的人,自然也能在繁重的工作之外挤时间读几行字。一如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告诫子侄,“苟能发奋读书,则家塾可读书,旷野之地、热闹之地亦可读书;负薪牧豕,均无不可读书。苟不能发愤自立,则家塾亦不能读书,即清净之乡、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。何必择地?何必择时?”当过重的工作与学习把我们压榨得筋疲力竭时,不妨咏一首诗吧,它可以抚平内心的创伤;当陷入无法言说的失意或惆怅,不妨吟一阕词吧,它就是那一束束明媚的春光;当困惑于未来茫茫不知去往何方,不妨读一本书吧,它能够指引前进的方向。
邂逅千姿百态的唐诗宋词,撇开纷纷扰扰,在怡人慰怀的墨香中,找到心灵的归宿。感谢传承千载的诗词瑰宝,陪伴我们一路成长,在追逐梦想的途中不彷徨,时刻充满奔向光明的能量。
文字:朱玉清
音频:戴逸雯
编辑:项晨熠
推荐阅读